晚清史丨咸丰帝死后,托孤的八大臣为什么轻松被慈禧太后铲除?
清朝咸丰帝驾崩后,当时的皇位继承人载淳(同治帝)还是个小孩子。所以咸丰帝需要安排辅政大臣。咸丰帝为了保证权力传承能顺利完成过渡,于是给载淳安排了八个辅政大臣,负责辅佐载淳,直到载淳亲政。但是,肃顺等人还没能在载淳在位时期掌权,就遭逢“辛酉政变”:肃顺被慈禧太后处决,所谓八大辅政大全,悉数失去权力。
图片
那么,为什么八个大臣,斗不过一个妇道人家?
其实这个问题可谓说来话长。
1、咸丰帝的安排
明清王朝的政治稳定性,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最为稳定且成熟的。最起码从明朝开始,类似汉朝那样的外戚篡权、唐朝那样的宦官废立天子局面,宋朝那样权臣压迫天子的局面,几乎不服存在:比如明朝的刘瑾、魏忠贤虽然号称权倾朝野,但是一旦让正德帝/崇祯帝产生了杀心,那么,正德帝/崇祯帝杀死刘瑾/魏忠贤,难度系数不比杀一条野狗大多少。
而明清王朝的稳定性、成熟性,是因为借鉴了之前王朝的所有经验。其实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漏洞修补史:后朝会根据前朝崩溃,来做出漏洞修复。比如秦始皇认为分封制害了周朝,所以厌恶分封。而刘邦则意识到在秦汉社会朝廷直辖全国则会出现秦那样的悲剧,所以刘邦推行封国+郡县并存的局面。
总之后朝都会修复前朝的漏洞。
图片
咸丰帝临终前夕,在考虑托孤方面,少不得也要借鉴前朝的经验:设立八个辅政大臣,目的是最大化稀释八个大臣的权限,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状态。毕竟,清朝康熙帝幼年的时候,顺治帝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但最终权力集中在鳌拜身上。咸丰帝设立八个大臣,无疑是避免出现集权情况。
同时咸丰帝也担心会出现小概率意外,所以在八大臣的基础上,还授予权限给皇后、懿贵妃(就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权限。
当然,为了防止近支宗室趁机夺权,咸丰帝在八大臣里,排除了近支的宗室(当然八大臣里面有宗室,不过比较远)。
咸丰帝认为,自己设计的这个权力格局,必然可以保证载淳能顺利到亲政的时候。
2、慈禧太后夺权
当然后来的历史我们知道:这个权力格局几乎没能落实就被打破。
后世认为慈禧太后是有权力野心的。最起码是不认同八个辅政大臣共同辅政的局面。但是,慈禧太后个人的能力却又无法扳倒这八个辅政大臣。
所以慈禧太后想到了找外援。
碰巧,恭亲王奕䜣因为遭到咸丰帝的排挤而感到郁闷。并且奕䜣也自问自己有很多壮志想要实现。但是从目前的格局来看,自己似乎没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干了——当然,奕䜣确实有一定的才干。
图片
慈禧太后秘密派人联系上奕䜣,许以好处,于是慈禧太后和奕䜣形成了同盟。
咸丰帝驾崩在热河。所以咸丰帝死后,奕䜣以吊唁的名义去了热河省,和慈禧太后会面以后,设计了对付肃顺等人的计划。而后肃顺借故返回京城。
其实咸丰帝留下的权力格局里存在一个极大地问题:那就是武装力量的支持。八个辅政大臣也好,两个太后也罢,都没有直接掌握武装力量。所以奕䜣返回京城以后,拉拢了两个将领:一个是胜保(就是在太平天国时期非常有搞笑名头的清军将领),当时胜保的职务是兵部侍郎;另一个则是僧格林沁。
有了军方大佬的支持,清朝的权力格局明显出现了变化,甚至惊变。但是,肃顺等大臣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就在这期间,肃顺等大臣开始带着咸丰帝的灵柩回北京。在路上,慈禧太后向肃顺等人提出:现在小皇帝年纪太小,经不起太长的颠簸。所以希望八大臣里面的两个大臣能先带着两个太后和小皇帝走小路先去北京,其余六个大臣护送灵柩走大路。
肃顺没意识到问题所在,所以许可了慈禧太后的主张。
慈禧太后到了北京三天后,肃顺才到北京。而这三天,扭转了晚清历史。
因为取得了胜保、僧格林沁的支持,所以慈禧太后回北京以后就以朝廷的名义宣布罢免肃顺等人的职务。当然这些情况,在路上的肃顺并不知道。等到肃顺等人抵达京城以后,立刻被慈禧太后的武装所逮捕。就这样,肃顺八大臣团灭,肃顺本人甚至遭到了处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